熱門問答
Product display
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
Cases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反彈琵琶伎樂天的來歷傳說
2025-04-22
笛子伎樂天的來歷及傳說
2025-04-21
藥師七佛的來歷起源
2025-04-18
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的來歷及 ...
2025-04-17
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的來歷 ...
2025-04-16
善名稱吉祥王如來是哪位佛?
2025-04-15
法海雷音如來?是哪位佛?
2025-04-13
陳靖姑練兵平叛的故事
2025-04-12
無憂最勝吉祥如來是哪位如來 ...
2025-04-11
祥印容名如來是哪位佛?
2025-04-10
發(fā)布時間:2019-08-27 08:37
北朝歷經北魏,北魏后分裂為東魏、西魏,后來又分別被北周和北齊取代。北朝的佛像,佛像變化較大。北魏時期的佛造像,又分為遷都洛陽前,佛造像受西 域風格影響,是佛像較為常見的磨光式肉髻,也有的是變形的渦卷式或水波紋發(fā)髻;身穿通肩式大衣,緊貼于身上,表現出軀體的健美;額寬、耳大;右手結施無畏 印,左手結與愿印。北魏初期的部分佛像,還有犍陀羅佛像的痕跡。菩薩頭挽高髻,戴冠,束冠的繒帶向兩外飄出。上身袒,下著裙。肩搭帔帛,太和時代的帔帛從兩肩下垂于膝部然后上卷,以后又發(fā)展出帔帛交叉穿過一環(huán)。早期飛天是穿裙露足的,以后變?yōu)殚L裙飄舞,包裹雙足不見。單尊銅造像有大蓮瓣形光背,四足臺座,四足面寬闊。
北魏時期 銅佛像-銅鎏金像
北魏遷都后的佛像:發(fā)髻磨光肉髻和水波紋發(fā)髻外,又出現了螺發(fā);山東地區(qū)多見螺發(fā)形的,面相趨于清瘦。服飾開始流行南朝褒衣帶式大衣,大衣內著僧祗支和裙,裙帶作結,大衣的右衣領,一般搭在左手上。大衣的下部衣褶層層重疊,形成三四層。尤其是坐像、衣腳密匝匝,如曲水流波般垂搭于臺座前,很有表現的魅力,日本稱之為懸裳座。菩薩袒上身,飾物開始增多, 束冠的寶繒也安靜地下垂,不再向兩側飄舞,帔帛更為寬肥,有時交差穿過一環(huán),大裙飄逸寬肥,不似早期如緊身褲一樣。
東魏、西魏的佛像:繼承了北魏晚期的風格,總體來看,西魏佛菩薩面相消瘦,東魏菩薩稍豐滿。
總 體來看,北朝佛像出現了說法佛、蓮花手觀音、釋迦多寶二佛并坐等多種造像題材。整體上的造像風格,由簡樸、渾厚趨于優(yōu)美、柔和,造像更具立體感。佛像采用 坐像或立像,有蓮瓣形、火焰形背光。佛像的面貌由飽滿轉為清秀,神態(tài)莊重含蓄;服飾變?yōu)榘虏У臐h式服裝;菩薩頭戴高冠,身著交叉式帔帛,下著羊腸大裙。
東魏-西魏 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像 銅鎏金佛像
北齊、北周的佛造像:北齊的政治中心在鄴(今河北臨漳)。河北曲陽一帶,因當地盛產白色大理石,這一帶制作的石造像至今遺留尚多,突出的特征是:造像身軀突顯,不過分強調衣紋的立體刻畫,有的僅在大衣領口、袖口和裙與腳部交接的地方象征性地淺薄刻畫出邊際線。
佛造像的面型多豐滿圓潤,五官起伏亦較小,身軀比例亦勻稱適中,側面看,身軀多顯扁平,腹部突起,胸部平緩,以思惟太子、思惟彌勒像制作為多。還有雙雙站立或并坐的觀音像,這種題材在以前是幾乎看不到的。山東青州地區(qū)制作的石佛像也很有時代特色和I地方特色。
北周的佛造像與北齊佛造像的顯著不同之處是:佛像多渾厚,一般呈頭大身小,體驅略顯笨重,面相豐滿,寬額。菩薩的瓔珞珠粒粗大,在腹前交叉于一環(huán)。石質上,北周時代產自長安一帶的黃花石雕像很有地方特色,容易辨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