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
Product display
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
Cases
聯(lián)系我們
Contact Us
反彈琵琶伎樂天的來歷傳說
2025-04-22
笛子伎樂天的來歷及傳說
2025-04-21
藥師七佛的來歷起源
2025-04-18
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的來歷及 ...
2025-04-17
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的來歷 ...
2025-04-16
善名稱吉祥王如來是哪位佛?
2025-04-15
法海雷音如來?是哪位佛?
2025-04-13
陳靖姑練兵平叛的故事
2025-04-12
無憂最勝吉祥如來是哪位如來 ...
2025-04-11
祥印容名如來是哪位佛?
2025-04-10
發(fā)布時間:2019-09-02 10:13
佛教經(jīng)典中佛衣及僧衣考證概述
佛像服飾的具體表現(xiàn),是否一定要遵循佛教戒律對僧衣的規(guī)制,已無文獻可查證今人研究佛像服飾,之所以要追溯律典中對僧人服飾的闡述,是因為在很大程度上,佛像的衣著是依照僧衣而造,并與之相契合。
釋門、僧人、沙門,廣義均是對釋迦及其弟子的統(tǒng)稱。釋迦在律典中為自己及弟子們著衣制定的規(guī)章制度,較真實地再現(xiàn)于古印度佛像表現(xiàn)中,并對中國佛像的造制起到了一定的制約作用。因此,要認識中國佛像的衣著樣式,不可避及需對佛教律典中的衣法內(nèi)容及古印度佛像服飾有所了解,以此作為原始參照,探尋中國佛衣的發(fā)展變化。
著衣規(guī)制只是佛教戒律的一部分,釋迦在世時所術(shù)教義和戒律均以口述方式表述,沒有文字記錄,這也就容易對其創(chuàng)立的原教旨產(chǎn)生理解上的偏差,于是導致釋迦逝世數(shù)月后佛教史上的第一次結(jié)集。由僧眾推舉擅長記憶和戒律的比丘誦出經(jīng)藏和律藏,以此作為僧人共同遵守的準則。此次結(jié)集結(jié)出了律藏《八十誦律》,惜原本已佚。佛滅百年后,有關(guān)戒律的紛爭又起,遂導致第二次結(jié)集。此次結(jié)集看似古印度東方跋耆比丘與西方耶舍比丘因為瑣碎小事之爭而起,但從中可以看出,古印度東西方僧人生活習俗上的差異給戒律的一統(tǒng)性帶來的沖擊。這次結(jié)集的結(jié)果,導致了原來統(tǒng)一佛教的分裂,佛教因此進入部派佛教時期(約公元前4世紀至前1世紀)。
現(xiàn)存律藏均是部派佛教的產(chǎn)物,由于各部對律藏內(nèi)容取舍不一,遂有較早的五部律的產(chǎn)生,其中北傳漢譯四部律藏分別是:曇無德部律(《四分律》)、薩婆多部律(《十誦律》)、彌沙塞部律(《五分律》)、婆蹉富羅部律(《摩訶僧祇律》),另有迦葉維部,律本未傳入漢地。四部律本在晉寧之際傳入內(nèi)地,并被譯成漢文,這也是研究漢地佛衣最具基礎(chǔ)史料價值的文獻。此外,唐代由義凈從印度帶回并翻譯的《根有部律》及南傳律藏《銅鍱律》均可輔以對上述律藏的認識。南傳律藏雖未傳入內(nèi)地,但因其為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等東南亞南傳佛教國家所遵行,而這些國家又被視為恪守律典最嚴謹?shù)牡貐^(qū),需當重視?!陡胁柯伞窞椴貍鞣鸾趟钚?。除律典部分外,歷代律師高僧對有關(guān)沙門服飾的闡述,也均是研究漢地佛衣發(fā)展演變的重要資料。
釋迦在成道及初轉(zhuǎn)法輪之時,對僧眾并沒有制定具體戒條,而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基本教義廣攝弟子們的行為,隨著僧團人數(shù)的增多,觸犯教義事情的發(fā)生,于是釋迦就以“隨犯隨制”的方式逐步制定和完善戒條(或稱律條)。這些戒條多是弟子們和釋迦針對具體事項,以問答的方式得以表述的。由律宗初祖道宣對戒律的闡釋文章來看,釋迦在制定一些戒條時也并非一蹴而就,幾度修改的事也是有的。此外,各部戒律雖大要相同,但一些細節(jié)問題也是有出入的,所以在考察具體問題時,參照多部律典及相關(guān)論述就顯得成為重要。
佛像衣著涉及佛衣種類及披著方式兩項核心問題,釋迦為自己及弟子們制定的服飾及穿著方式,有一些在佛像中得到體現(xiàn),另有一些則未予以表現(xiàn)。道宣在《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中首次將律中沙門服飾歸為兩大類,即“二衣”。與此同時,道宣又將沙門可以擁有的衣和物分作“制”和“聽”兩類。所謂的“制”和“聽”,道宣文中的解釋是:“初總分制、聽,后依門而解。何名為‘制’?謂三衣六物,佛制令畜,通諸一化并制服用,有違結(jié)罪。何名為‘聽’?謂百一衣財,隨報開許,逆順無過,通道濟乏也。”如此看來,屬于“制”的部分,是釋迦明令沙門必須擁有之物,違者獲罪。屬于“聽”的部分,是釋迦考濾到沙門的實際需求,聽許置辦之物,沙門對這部分物件置辦與否均不獲罪。
屬于“制”的物件為“三衣六物”,其中“三衣”指僧伽梨、郁多羅僧和安陀會這三層袈裟,“六物”為三衣加缽、尼師壇(坐具)和漉水囊。屬于“聽”的物件,各部律藏表述不盡相同,僧祇支、涅槃僧等衣服盡屬其中。
道宣所指的“二衣”實際被包含在他所劃分的“制、聽”二類物件中,至宋道誠在其《釋氏要覽》中就明確將道宣所言“二衣”稱作“聽、制二衣”。其中“制”衣所指的三衣是釋迦最初為自己的弟子們制定的法服,而“聽”衣部分是釋迦為弟子增設(shè)的一些服飾,而非自己所用。理論上講,佛像衣著應(yīng)只涉及三衣,而實際表現(xiàn)中屬“聽”衣范疇的一些服飾,也被用在佛像上。所以研究佛像衣著與律典的關(guān)系,首先須從沙門制、聽二衣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