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色一级免费看网站_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无码中字_欧美日本道大片_日韩无遮挡一级无码毛片

大莊嚴銅雕佛像生產廠家
標語
聯系電話

工藝
Product display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大莊嚴銅雕佛像生產廠家
聯系人:任金鵬

業(yè)務電話:18250514111

聯系郵箱:88314111@qq.com

服務項目: 佛像雕塑,鑄銅浮雕,銅雕廠家批發(fā)

公司地址: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qū)國家級木材加工區(qū)東方大道1142號

工藝

安陽靈泉寺和小南海石窟造像

發(fā)布時間:2019-09-02 17:14

安陽靈泉寺和小南海石窟造像  

      除響堂山、天龍山外,東魏、北齊轄地內另一處石窟是河南安陽石窟,這里地近鄴都。石窟分為兩處,分別為靈泉寺石窟和小南海石窟,均位于安陽市西南約25公里處寶山附近。寶山隋以前稱寶山寺,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改名靈泉寺,現存東魏大留圣窟和隋大住圣窟各一個。小南海石窟距靈泉寺東南約5公里,現存東、中、西三小窟。  

      大留圣窟在靈泉寺東側山麓,石窟平面作方形殿堂窟,平頂,窟內正壁及兩側壁下部設壇基,壇基上三壁居中設一疊澀座,上置坐佛一尊,這一形式較早見于云岡三期造像。主尊結。。坐,佛頭均殘,施無畏與愿印,佛身軀壯碩,內穿僧袛支外著敷搭雙肩下垂式佛衣(圖55),胸部陰線刻有博帶,衣薄貼體,衣襞不覆壇,衣紋刻雙陰線,此類表現技法見于天龍山第16窟。與響堂山、天龍山不同的是,三佛均不開龕,主尊兩側也無脅侍像,且壁面沒有任何雕飾,三尊像胸部均刻有佛教“Ⅹ”字紋。雙陰線衣紋及佛著敷搭雙肩下垂式佛衣的出現也早于上述兩地。窟內造像尊名的銘記,依照大住圣窟銘文類推,正壁是盧舍那佛,北壁是阿彌陀佛,南壁是彌勒佛,這里三佛并為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三佛造像中盧舍那佛上升為主尊地位,始見于云岡第18窟,墨高窟北周第428窟中也有表現,而尤以安陽地區(qū)石窟表現最為集中,《華嚴經》以永恒不滅的法身盧舍那佛取代釋迦佛,意在針對前文提到的末代危機,表示佛法不滅?!度A嚴經》也受到東魏、北齊政權的推崇,北齊文宣帝高洋親書《華嚴齋記》,立“華嚴齋會”。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北朝前期此題材造像尚不很盛行,至北朝后期,曇鸞倡導彌陀凈土信仰,受到東魏孝敬帝的推崇,阿彌陀佛造像亦隨之增多。北朝三佛造像中出現阿彌陀佛像首見于大留圣窟。  

      大留圣窟原有石刻題記今已不存,據《安陽縣志》(金石錄卷一),原銘文內容有“大留圣窟”及“魏武定四年(546)歲在丙寅四月八日,道憑法師造”,道憑是寶山寺創(chuàng)建人,他也是北朝佛教史上地論學的著名論師。這一學派所引經典為《十地經論》,是講已達到菩薩境界,繼續(xù)修行達到“佛地”的十個次地,相當于《華嚴經》的《十地品》?!独m(xù)高僧傳》卷八記載道憑:“講《地論》《涅槃》《華嚴》《四分》,皆覽卷便講,……故京師語曰:憑師法相,上公文句,一代希寶?!钡缿{在精通《地論》《華嚴》的同時,也信仰阿彌陀凈土,道憑推崇《華嚴經》及信仰阿彌陀佛凈土,道憑推崇《華嚴經》及信仰阿彌陀佛凈土,由他主持開造的大留圣窟出現盧舍那佛、阿彌陀佛及彌勒佛三佛并置的現象,也是情理中事。大留圣石窟造像在諸多造像因素及題材上呈現較同期響堂山、天龍山更具先進性。  

      小南海石窟中窟窟門上方刻有《方法師鏤石板經記》,內容為:“大齊天保元年(550)靈山寺僧方法師,故云陽公子林等,率諸邑人,刊此巖窟,仿像真容。至六年中,國師大德稠禪師重瑩修成,相好斯備。方欲刊一記,金言光流末季,但運感將移,暨干明元年歲次庚辰,于云門帝寺奄從遷化。眾等仰惟先師,依準觀法,遂鏤石班經,傳之不朽。”據此,小南海石窟于北齊天保元年由方法師創(chuàng)建,后在天保六年經由禪師僧稠最后完成。石窟中刻經兩部,為《大般涅槃經·圣行品》和《華嚴經偈贊》,僧稠被譽為“國師大德稠禪師”實有其名,北魏時期就先后受到孝明、孝武二帝的禮遇,北齊又受到高洋推崇,并親迎宮中講法,為帝授菩薩菩薩戒,天保三年(552)高洋下敕,于鄴都西南八十里龍山之陽,建云門寺,請稠居之,兼為石窟大寺主。云門寺即今小南海石窟,僧稠所在的“石窟大寺”有學者認為就是北響堂山石窟。  


       小南海三窟形制均為方形窟,覆斗頂,窟內正壁及左右側壁作三壁環(huán)壇,每壁壇基造主尊一軀。西窟正壁本尊結?坐于方形壇基上,著敷搭雙肩下垂式佛衣,衣紋作階梯式,左右侍立二弟子。左右兩壁低壇上造一鋪三尊立像,主尊著右袒袈裟,兩側脅侍菩薩“Ⅹ”型披帛于腹前穿壁。中窟正壁主尊結跏趺坐,衣飾漫漶不清,佛座還中雕博山爐、獅子和力士,兩側立侍二弟子。依照此窟《華嚴偈贊》云“盧舍那佛慧無尋,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室,最故此地最吉祥”文字,推測正壁主尊當為盧舍那佛,本尊左側浮雕僧稠供養(yǎng)像和榜題,左右壇基上各造一佛二菩薩圓雕立像,均立于覆蓮座上,佛與菩薩之間浮雕刻有弟子像。兩壁主尊風蝕嚴重,似著褒衣博帶佛衣,胸前帶結不清。東壁本尊上方線刻坐佛及眾沙門,題“彌勒為眾說法”,兩壁主尊上方線刻樹木、高山、蓮臺等,榜題“九品往生”,據此,東、西壁主尊分別為彌勒和阿彌陀佛,這樣僧稠所造三佛造像,題材上與道憑大留圣窟相同。西窟正壁雕一佛二弟子,南壁雕一佛二菩薩,組合與西、中兩窟類同,北壁略有區(qū)別,雕一佛二弟子四菩薩像。

安陽靈泉寺大住圣窟造像

大住圣石窟位于河南安陽靈泉寺西的寶山南麓,由隋名僧靈裕,于隋開皇九年(589)創(chuàng)建。靈裕師從道憑,專修《華嚴》《涅槃》《地論》律部等經籍。隋開皇十一年,靈裕被隋文帝詔為國統(tǒng)。其下寶山寺,先后受到齊安東王婁睿及隋文帝資助,隋文帝且改號寶山寺為靈泉寺。有關大住圣窟,《續(xù)高僧傳》卷九《隋相州演空寺釋靈裕傳》記:“裕法師道俗俱伏,誠其應對無思發(fā)言成論故也。又營諸福業(yè),寺宇靈儀。后于寶山造石龕一所,名為金剛性力住持那羅延窟,面別鐫法滅之相。”

今窟門外火焰紋之上題刻“大住圣窟”,其左側刻有造窟記并附《嘆三寶偈》。造窟記曰:“大隋開皇九年己酉歲,敬立窟用功1624,像世尊用功900,盧舍那世尊一龕,阿彌陀世尊一龕,彌勒世尊一龕,35佛世尊35龕,7佛世尊7尊,傳法圣大法師24人?!薄秶@三寶偈》言:“如來定慧無邊際,神通廣大妙難思,相好光明超世綱,故令三界普歸依。法寶清凈如虛空,善寄甚深無窮盡。無生無滅無往來,寂滅離垢難思議……”

石窟為方形覆斗頂,窟頂刻有蓮花和六飛天,窟內北面正壁及東、西兩側壁開有三龕,內雕一佛二脅侍組合,造像頭部均殘,主尊結跏趺坐于疊澀座上,脅侍跣足立于蓮花座之上。由題刻可知,三壁主尊分別為盧舍那佛、彌勒佛和阿彌陀佛。脅侍除西壁為二菩薩外,北、東兩壁均為右菩薩、左弟子。主尊衣襞覆壇,與大留圣主尊衣不覆壇有所不同,佛左手下垂扶膝,右手施無畏印,主尊及弟子皆著敷搭雙肩下垂式袈裟,大留圣石窟主尊胸部出現的博帶,這里未作表現。大住圣石窟造像在衣紋處理及形體刻畫方面,較大留圣窟顯得刻板,由造像頭部殘跡可以看出頭部在全身的比例也較北齊有所增大。

此外,在每龕的兩側刻有三佛和七佛,并各有題名??邇惹氨跂|側線刻有“世尊去世傳法圣師”,匯集釋迦牟尼之后由迦葉至師子比丘24位傳法高僧像,為國內石窟首創(chuàng)。窟門外東壁浮雕那羅延神王,西側為迦毘羅神王?!澳橇_延”有金剛、堅固之意,迦毘羅神則是護法天部,亦作鳩摩羅天,神王在大住圣石窟還見于正壁主尊壇最底層,看可有樹、火、風等八神王。

神王為自然現象的人格化體現,印度早在佛教出現以前就有了多神崇拜,后被佛典汲取,常見的如風神王、火神王、河神王、山神王、樹神王、鳥神王、珠神王、象神王等,此外曇無讖譯《大方等大集經》卷二十三中提到的,十二獸蛇、馬、羊、猴、雞、犬、豬、鼠、牛、師(獅)、兔、龍均有作神王的表現。它們與天龍八部等同為護法。

我國神王造像較早見于龍門石窟賓陽中洞“帝后禮佛圖”下方,并在其后的鞏縣、響堂山、安陽等石窟中均有表現,大住圣石窟的神王雕刻,是為此類題材表現的晚期代表作品。

與響堂山石窟鐫刻諸多佛經類似,大住圣石窟今存佛經,大多分布于窟門西側內外壁上,分刻《大集經.月藏分》中言、《摩訶摩耶經》中言、《勝鬘經》《大集經月藏分.法滅盡品》《法華經.分別功德品》中、《廿五佛名經》《卅五佛名經》《五十三佛名經》等。

聯系響堂山、大留圣窟的經刻及造像題材來看,大住圣石窟之盧舍那佛的塑造及在石壁上存留諸多經文鐫刻,也應是末法危機的體現,佛教經過北魏武帝、北周武帝兩次毀滅性打擊,末法思想在隋代愈趨高漲,隋代僧人信仰所創(chuàng)三階教(宗),即在這一思想下應運而生。三階教主張佛教分為正法、像法、末法說三個階段,并認為隋正出于末法時期,正法、像法已滅,眾生只念一佛、誦一經,不能得度,而應皈依一切佛、信一切法,主張忍辱和布施。這一宗派在唐末失傳。

靈裕和信行為同時期人,并著有《滅法記》和《寺破報應記》,由其鏤刻《嘆三寶偈》,似可察覺對佛法前途的擔憂,開窟造像、刻經,其用意應與道憑開大留圣窟和僧稠開小南海石窟一樣,同為護法之舉。

留言評論

歡迎各位網友對本站評論
cache
Processed in 0.006188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