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問答
Product display
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
Cases
聯(lián)系我們
Contact Us
反彈琵琶伎樂天的來歷傳說
2025-04-22
笛子伎樂天的來歷及傳說
2025-04-21
藥師七佛的來歷起源
2025-04-18
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的來歷及 ...
2025-04-17
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的來歷 ...
2025-04-16
善名稱吉祥王如來是哪位佛?
2025-04-15
法海雷音如來?是哪位佛?
2025-04-13
陳靖姑練兵平叛的故事
2025-04-12
無憂最勝吉祥如來是哪位如來 ...
2025-04-11
祥印容名如來是哪位佛?
2025-04-10
發(fā)布時間:2019-09-03 14:37
商業(yè)資本橫流的都市,最不缺這樣的人——一雙眼閱盡千帆不動神色;一張嘴言辭圓滑滴水不漏;掃過衣領的標簽、手表的價格、鞋子的款式,不著痕跡的幾眼打量,便能給人貼上標簽,計算出對方強弱,像是叢林動物確定自己在食物鏈中的位置。世俗社會,被分出三六九等,衡量的標尺里,錢權(quán)當?shù)?。是,有錢真好!有權(quán)真好!然而,有一種純粹的平等和安寧,卻無法單純以錢權(quán)營造。
在佛前那一刻的眾生平等,沒有富貴貧賤,沒有男女老幼之分,在佛祖拈花微笑的俯視中,只有蕓蕓眾生。你和我,與一朵花一只云鷗并無差別。
人們見不到佛,便鑄造了佛像。
然而,在佛教起源的古代印度,人們認為雕畫佛像是冒瀆神圣的事,僅僅以佛法、菩提樹、足跡等標記象征佛。
心中有佛,但是無形象可以膜拜,并不利于佛教在民間傳播。于是,公元 1-2 世紀,處于中亞,國力強盛的犍陀羅地區(qū)開始出現(xiàn)了佛陀塑像,這種融合了希臘、波斯、印度三種元素而自成一體的藝術(shù)形式,稱為犍陀羅藝術(shù)。
有寺便有佛像——在寺廟中供奉佛像的風氣,由大月氏經(jīng)過疏勒、高昌、于闐、龜茲等地逐漸地流行到河西和中原。北魏的佛像多受到歐美藏家追捧,大多在海外成交。這種具有明顯深眉高鼻特征的佛像,身體骨骼構(gòu)造、肌肉及衣服紋理等塑造特征與歐美雕塑審美一脈相承。
直至公元 452 年,拓跋燾的孫子拓跋濬繼位,下令復興佛教,傾全國之力建造武州山石窟,后來稱之為云岡石窟,佛教才又逐漸興盛起來。
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佛造像藝術(shù)的大發(fā)展時期,雖然受到滅佛運動的沖擊,但因為時事動蕩、皇室信仰的影響,人們需要精神上的慰藉,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佛教傳播之興盛可見一斑。
有意思的是,在中國歷史上,社會動蕩時期往往文化大繁榮,比如春秋戰(zhàn)國、比如魏晉南北朝。亂世中一切價值要重新評估,士族和販夫走卒同樣惶惶不可終日,佛教以妙法玄理和報應輪回安慰著在戰(zhàn)火中掙扎的眾生的同時,也在中國扎根壯大。
于佛教建筑藝術(shù)而言,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了高層佛塔,石窟、佛像、壁畫等有了巨大發(fā)展。
隋代的菩薩多頷首挺胸,婷婷玉立,姿態(tài)曼妙優(yōu)美,無論佛與菩薩皆衣薄貼體,紋飾處理上大幅度簡化,只在與佛像或菩薩身姿相映襯的線條上作表達,造型更趨寫實。從隋、唐開始,便盛行一手持柳枝,一手持凈瓶的觀音造像。觀世音遍灑甘露法水,令眾生了悟菩提,是為慈悲為懷,普灑佛法。
如觀音立于蓮花臺座,下承一六方開光底托。右手持楊柳枝,左手下垂持甘露瓶,頸戴項鏈,腕穿手鐲,下身裹裙,發(fā)束高髻,中有一阿彌陀佛像。此類觀音菩薩立像為典型唐代作品,菩薩臉圓帶方,眼下視,鼻翼寬,嘴型闊,表情平靜祥和,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笑容轉(zhuǎn)變?yōu)樽允《鴥?nèi)斂的笑意。讓人感到既有出世的超然與神圣,又有入世的情懷與親近。
唐代,封建王朝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和統(tǒng)一,佛教藝術(shù)也空前的實現(xiàn)高度融合一致,體現(xiàn)在佛造像上便是形成了極具代表性的中原審美的唐代標準,通常無論佛及菩薩均符合人體比例,服飾輕薄,佛造像的外在造型同樣體現(xiàn)出內(nèi)在精神和個性,可視為中國高古雕塑藝術(shù)的巔峰。由于受漢傳佛教的影響,唐代的佛像面部都非常豐滿,鼻子高高的,櫻桃小口,身材都是以胖為美,經(jīng)常講,唐代的宮女像菩薩,菩薩像宮女。
漢傳大多受到犍陀羅等集中造像風格的影響,造型相對簡單,人物敦厚溫和,大多一頭二臂;藏傳主要接受印度密教等藝術(shù)流派,以憤怒形象居多,多為多面多臂或異類身形,坐立舞等姿態(tài)各異。
因為年代、風格、佛教宗派等不同,有些人觀賞佛造像的時候,有時會分不清佛和菩薩,其實從坐姿可以判別一二。
一般來說,全跏坐(或稱結(jié)跏趺坐)為如來坐,半跏坐為菩薩坐。
結(jié)跏趺坐:互交二足,將右腳盤放于左腿上,左腳盤放于右腿上的坐姿。諸佛皆依此而坐,故又稱如來坐、佛坐。
半跏趺坐:即單趺一足,跏于另一足上之安坐法,半跏趺坐亦稱菩薩坐。其中半跏思惟坐僅有一足上盤,另一足垂放而下,一手指頰、低首側(cè)身的冥想沉思狀。
金剛總持又稱執(zhí)金剛神,在藏傳佛教中被視為本初佛、原始佛,尤為噶舉派所尊崇。形象多見手執(zhí)金剛鈴及杵于胸前,代表智慧與善巧的結(jié)合。
菩薩塑像優(yōu)雅,慈眉善目,赤足安立,左手施觸地印,右手則持蓮蕾上舉至肩。頂有肉髻,頭戴五葉花冠,發(fā)綹披肩,雙眼垂視,嘴帶微笑。身纏眾寶瓔珞,踏于蓮臺法座。光背邊緣錘繞卷草紋樣一圈,上下沿則飾以細密連珠。手腳及面部見肉泥金。
所謂“見肉泥金”,就是佛像泥金脫落露出的底。一般古代鎏鍍金厚,成色發(fā)熟黃,手腳、面部、前胸、盤腿膝蓋、胳膊肘、衣擺等人手撫摸處,多為金脫落后發(fā)自內(nèi)胎的氧化銅黑底,肩彎、衣褶處多有積塵包漿。貼金、涂泥金佛像更易脫落。觀察見肉泥金也可佐證佛造像真?zhèn)巍?/p>
當佛教傳到中國漢民族地區(qū)后,漢文化的傳統(tǒng)觀念也通過佛像工匠、佛畫作者反映在佛的容貌和服飾上,因此在漢地的寺廟中出現(xiàn)了眾多的豐頰廣頤、兩耳垂肩、雙手過膝——富含漢民族心中“福相”特征的佛和菩薩形象。
順治時期,世祖皇帝特邀格魯派的五世達賴來訪北京。五世達賴接受了邀請,于 1652 年出發(fā),在北京逗留了近兩年后回到西藏,期間收到許多清廷贈與的禮物。此件緙絲六臂大黑天唐卡不但具有格魯派造像的特征,其作工精美細致,用色明亮多變,極具宮廷風格,非常有可能便是當時贈送給五世達賴的皇家禮物之一。
除了佛造像,還有法器。
普遍意義上,在宗教寺院內(nèi)、修行之人,用于祈請、修法、供養(yǎng)、法會等所用器具或具有一些特殊功效的器具都可稱為法器。佛法賦予了他們特殊的作用和意義,使之不再普通,也在收藏市場頗受矚目。
金剛杵原來是古印度的兵器,后被密教吸收為法器,象征著所向無敵、無堅不摧的智慧,與法鈴一起使用有陰陽和之意。
法鈴是喇嘛誦經(jīng)作法時一刻不離手的法器之一,有碰鈴和金剛鈴等。法鈴上半部分相當于佛身,下部相當于佛語,金剛于其心中,有驚覺諸尊、警悟有情的意思。
以上兩件屬于藏傳佛教八大法器,還有用于佛教慶典、宗教儀式的法鼓、象征法音的右旋法螺、一般以菩提子制成108顆的念珠、辟邪護身可攜帶的嘎烏盒、用以祈禱誦經(jīng)的轉(zhuǎn)經(jīng)筒、供奉祭祀用的酥油燈。
漢地的佛具和法器雖然各朝各代各有不同,但是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曲生吉,直生煞”的觀念一脈相承,有“忌方直,尚圓融”的典型特征,具有莊嚴樸素的普遍審美。
有明一代的皇帝大多尊崇佛教,只有嘉靖帝信道教,在他統(tǒng)治期間,許多佛寺經(jīng)閣荒頹失修。隆慶皇帝時,曾下令修葺兩經(jīng)廠,然而事業(yè)未竟便薨逝,其貴妃——信佛的明神宗之母李太后繼續(xù)完成先帝遺志,自己出資命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馮保修建護國萬壽寺。
漢地佛教法器除少數(shù)裝飾精美的器物外,更多的為素器,法器 素樸、清凈、不重雕飾的裝飾風格體現(xiàn)了佛教審美中“禪”的意味,楷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勾畫羅漢的青花蓋缽。
清代宮廷中有很多佛堂,大部份都建于乾隆時期。篤信佛教的清朝皇帝平日都習慣抄寫經(jīng)書,尤其乾隆皇帝無論國事多么繁忙,都會堅持每日抄寫經(jīng)文。
佛教自兩漢之際進入中國,在南北朝時期得以弘揚,至唐代達到鼎盛,一方面有佛法佛理適應本土化發(fā)展,一方面也離不開統(tǒng)治階級的追捧和支持。反觀發(fā)源地印度,公元十三世紀初,佛教已在印度消亡,而最初的小乘佛教在中國卻適應發(fā)展為大乘佛法而得以弘揚和發(fā)展。而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佛像雕刻開始盛行,所以大乘經(jīng)典中有許多關于造像因緣及其功德之記載。佛教興盛推動寺宇、佛像廣布,而禮佛寺廟、佛像的發(fā)展又促進了佛教的深入人心。
在佛法中,與最初弘揚“真善美”理念相比,“西方極樂世界”“鬼神報應”似乎更加深入人心,當時人們認為修補佛像勝造七級浮屠,可謂最直接積累福報的方式。所以,佛造像與一般工藝品不同,雖然在今天的資本市場被大大低估,但是其藝術(shù)價值、歷史人文價值仍然歷久彌新。
每尊佛造像,都是古人對佛的崇敬和虔誠皈依,供養(yǎng)人耗盡財力,工匠用盡力敬造,這是功德。另一方面,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而言,佛家思想已經(jīng)融入日常,化于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