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Product display
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
Cases
聯(lián)系我們
Contact Us
反彈琵琶伎樂天的來歷傳說
2025-04-22
笛子伎樂天的來歷及傳說
2025-04-21
藥師七佛的來歷起源
2025-04-18
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的來歷及 ...
2025-04-17
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的來歷 ...
2025-04-16
善名稱吉祥王如來是哪位佛?
2025-04-15
法海雷音如來?是哪位佛?
2025-04-13
陳靖姑練兵平叛的故事
2025-04-12
無憂最勝吉祥如來是哪位如來 ...
2025-04-11
祥印容名如來是哪位佛?
2025-04-10
發(fā)布時間:2019-06-24 17:26
南詔國佛教造像
南詔又名蒙舍詔,原為南大理附近六詔之一,“詔”即夷語“王”,六詔分布于洱海地區(qū)的六個部落政權(quán),分別是蒙舍詔、蒙嶲詔、越析詔、浪穹詔、鄧賧詔、施浪詔。其中蒙舍詔因地處諸詔之南,故名南詔。
7世紀至9世紀,約略與唐王朝相當?shù)臅r間里,南詔國得以建立,在開國君主細奴羅(649—674在位)的率領(lǐng)下,勢力趨于壯大,唐中央政權(quán)為達成制衡吐蕃的目的,對南詔政權(quán)給以扶持,南詔勢力迅速壯大,第四代君主皮邏閣在開元二十六年(738)統(tǒng)一六詔。政治中心在今大理地區(qū),8世紀中葉至9世紀末,國勢達到鼎盛。這個集烏蠻、白蠻為一體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向北擴張至大渡河以南,西北毗鄰吐蕃,東至貴州遵義及廣西西部,南至越南、泰國及緬甸北部,邊疆大國的地位得以確立。并最終選擇依靠吐蕃對抗唐兵,遂成為唐朝的又一邊患。“天寶戰(zhàn)爭”后,南詔擺脫了唐朝羈絆,鞏固了其政權(quán)地位。
有關(guān)南詔佛教的狀況,正史記載甚少,《蠻書》《新唐書》《舊唐書》及《資治通鑒》均對南詔政治、軍事、經(jīng)濟和文化有較詳細的記錄,唯佛教涉及甚少。
南詔信奉的佛教又稱阿吒力教,或稱滇密,為南詔佛教的主要形式,這是將印度佛教與云南本土巫教融合的地方佛教。阿吒力可解釋為規(guī)制儀范傳授師?!对颇蠄D經(jīng)志》:“僧有二種,居山寺者曰凈戒,居家屋者曰阿吒力?!薄犊滴醮罄砀尽罚骸鞍⑦噶?,其業(yè)頭陀而有家室?!笨芍⑦噶樵诩倚扌猩耍⒖扇⑵奚?。有學者認為南詔大理時代的阿吒力教,還處于雜密的法術(shù)信仰階段,重視灌頂、息災(zāi)、祈福、度王等功利性的實踐方式,尚未發(fā)展成為理論體系完備的純密。
早在貞觀年間,天竺密教已滲入云南,《故考大阿拶哩段公墓志銘》載:“唐貞觀乙丑年(629),觀音自乾竺來,率領(lǐng)段道超、楊法律等五一始之僧倫,開化此方,流傳密印, 譯咒翻經(jīng)?!边@里的觀音應(yīng)是云南阿吒力教的創(chuàng)始人。
至南詔第三代君主盛羅皮時期(?—728),密教已在南詔民間開始流行,《龍關(guān)趙氏族譜敘文》:“蒙盛羅時,天竺人摩伽陀闡瑜伽教,傳大理阿左梨輩,而趙氏與焉。” 《萬歷云南通志》:“摩伽陀,天竺人,蒙氏時卓錫于騰沖長洞山,闡瑜伽教,演秘密法,祈禱必應(yīng),至今云南土僧名阿吒力者,皆服其教?!?br/> 與此同時,在8世紀初,唐朝佛教開始播及、影響南詔,元李京《云南志略》:“開元二年(714),南詔遣其相張建入朝,玄宗厚禮之,賜浮屠像,云南始有佛書?!爆F(xiàn)存大理市太和村的南詔《德化碑》,講述在南詔第五代君主閣羅鳳時期(748—779在位)開三教,賓四門。三教即儒、道、佛。該碑約落成于唐大歷元年(766),記載了南詔王閣羅鳳與唐軍于天寶十三年(754)發(fā)生“天寶戰(zhàn)爭”的起因、戰(zhàn)事過程,并明示與唐有修好之意。所錄內(nèi)容詳實可靠。閣羅鳳時期或8世紀前半葉佛教已明確得到統(tǒng)治階層的認可和推廣。
這以后在南詔佛教較可信的記載有《蠻書》卷十,咸通四年(863):“正月初六日寅時,有一胡僧,裸形,手持一杖,束白絹,進退為步,在安南羅城南面。本使蔡襲當時以弓飛箭當胸,中此設(shè)法胡僧,眾輿扶歸營幕。”此為作者樊綽所見,當屬實?!缎绿茣?南詔傳》:“乾符二年(875)已末,自南詔叛,天子數(shù)遣使至其境,酋龍(世隆)不肯拜,使者遂絕。??以其俗尚浮屠法,故遣浮屠景仙攝使往,酋龍與其下拜謁且迎?!薄短綇V記》:“乾符二年,韋陀將軍童真告宣律師曰:西耳河火袤百里,廣三十里,中有洲島。古寺經(jīng)像尚存,無僧住持,時間鐘聲,百里殷實,每三年供養(yǎng)古塔。其如戒壇二重,塔上有覆釜。彼士人見塔每放光明,即以素食祭之,求福炸世。”幾則記載顯示,在9世紀中期,南詔佛教已廣為流行,經(jīng)、像、寺、僧俱全。值得注意的是《蠻書》中描述在兩軍陣前作法的胡僧,應(yīng)為南詔軍中卜吉兇的阿吒力教僧人。天寶戰(zhàn)爭中,南詔軍得到以多得閣皮為首的阿吒力僧人協(xié)助,念咒行法,激勵士氣。這也符合阿吒力行教詭秘,甚至怪誕的特點。
南詔佛教造像,據(jù)明楊慎《南詔野史》錄,勸龍晟(809—816在位)以金3000兩,鑄佛三身,勸豐祐(823—859在位)時,大理崇圣寺有佛像多達11400身。至五代初的安國七年(909)鄭買嗣(903—910在位)造佛一萬尊,野史所記是否為實數(shù),不得而知,卻可以看出9世紀初至10世紀初南詔造像的興盛。今大理劍川、安寧、永昌等地仍保存部分南詔佛教遺跡。較為著名的大理崇圣寺雨銅觀音、劍川石寶山石刻。流失海外的《南詔圖傳》也是現(xiàn)存唯一代表南詔佛教繪畫水平的珍品。
自在觀音
(一) 崇圣寺雨銅觀音
今大理寺崇圣寺是南詔國都城苴芋城的著名佛寺,明《南詔野史》豐祐錄:“開成元年(836),王嵯顛建大理崇圣寺,基方七里,圣僧李賢者,定立三塔……自保和十年(833)至天啟元年(約840)功始完。匠人恭韜、徽義、徐立?!睋?jù)南詔圣治六年(894)寫經(jīng)《護國司南抄》卷首序文中“內(nèi)供奉僧崇圣寺主密宗教主賜紫沙門玄鑒”,可知該寺為密教王家寺院。
崇圣寺毀于清末,佛寺最為著名的是其供奉的鑄像雨銅觀音,高約8米。《南詔野史》:“光化庚申三年(900)鑄崇圣寺丈六觀音,清平官鄭買嗣合十六國銅所鑄,蜀人李嘉亭造像?!蔽闹袑τ^音像的尺寸,鑄造者給予了說明,這身大像的建造,經(jīng)由四川地區(qū)而來,可以看出,南詔和四川保持著佛教交流?!坝赉~”緣由有多種,胡蔚注曰:“一說,唐天寶間(742—755),崇圣寺有僧募丈六觀音像未就,夜忽雨且視之,銅也,即取以鑄像像成,白光彌覆凡三日夜,至今人稱為雨銅觀音?!薄兜後層洝罚骸岸U陀子……隨李賢者建崇圣寺,欲造大士像,師于城野募銅斤,隨獲隨見溝井便投其中。后忽夜驟雨,旦起視之,遍寺皆流銅屑,遂用鼓立像,高二十四尺,像成。余銅鑄小象一千尊。像如吳道子所畫,細腰跣足。時像放光,彌覆三日夜,至今春夏之際每現(xiàn)光云,世傳雨銅觀音也?!碧煊昊~,屬訛傳,而細腰跣足卻與密宗造像特征相合。觀音在南詔被視為開國神袛,為最常見的佛教造像題材。這尊造像在清代復經(jīng)修補,在文革期間被毀。
(二) 劍川南詔佛教石窟造像
劍川石窟位于云南劍川縣西南約30公里的石寶山,包括沙登箐、石鐘寺、獅子關(guān)三處石窟群,共計16窟,造像139軀,多為南詔、大理國時期遺物。其中明確為南詔時期佛教石窟,僅有沙登箐第1窟。
沙登箐石窟現(xiàn)存窟龕5個,第1窟內(nèi)正壁分上下兩層開龕,上層為淺浮雕5龕,下層有深龕4個,在下層一龕內(nèi)雕有兩身坐佛,均作螺發(fā),右像彌勒倚坐(圖122),左手扶膝,右手上舉施說法印,雙足各踏一蓮苑,著褒衣博帶演化式佛衣,外披半披式袈裟,衣襞覆壇,且外展下垂。左像阿彌陀佛結(jié)跏趺坐,手結(jié)禪定印。仰蓮壇基下方刻有造像銘文:“沙追附尚邑三晱白張傍龍,妻盛夢和男龍慶、龍君、龍世、龍家、龍千等,有善因緣,敬造彌勒佛、阿彌陀佛,國王天啟十一年(850)七月二十五日題記?!边@也是劍川石窟唯一南詔紀年像龕。造像風格與同期四川地區(qū)石窟造像較為相似。劍川地區(qū)歸屬南詔管轄,是在唐貞元十年(794)唐軍與南詔協(xié)力擊潰吐蕃之后,南詔紀年窟開造的上限應(yīng)在貞元十年以后。
紀年龕右側(cè)龕內(nèi)雕坐佛一尊,螺發(fā),結(jié)跏趺坐,著半披式袈裟,左手掌心向上平置足上,右手下垂施降魔印,坐于仰蓮座上,造像風格與左側(cè)雙佛相似。紀年龕左側(cè)龕內(nèi)雕坐佛一尊,為倚坐彌勒佛,著敷搭雙肩下垂式佛衣,左手肘部殘,似作扶膝狀,右手上舉施說法印。衣襞覆壇,且外展,雙足各踏一仰蓮。
該龕左側(cè)鑿一小龕,內(nèi)調(diào)觀音菩薩立像一身,為高寶冠,寶繒垂肩,披帛敷于兩肩,交于腹部,再繞于雙肘部,呈外展下垂至身體兩側(cè)。下身著長裙,菩薩體態(tài)未作刻意表現(xiàn),為披帛、長裙所掩。與唐代菩薩的“S”形身軀及崇圣寺雨銅觀音的“細腰跣足”風格不同,而更接近云南巍山出土的爨氏時代菩薩立像。衣襞外展是漢地南北朝時期佛衣及菩薩裝的造型特征,至唐代,外展衣飾在北方及川地均趨于內(nèi)斂,該窟有兩尊佛像及一尊菩薩像衣襞外展,或可視為爨氏時期造像風格的延續(xù)。此外,沙登箐區(qū)的毗沙門天王及大黑天神也應(yīng)是南詔遺跡,風格與唐天王相似。
如意觀音
(三) 安寧王仁求墓碑石刻
王仁求墓位于安寧市鳴矣河蔥蒙臥山上,墓主為爨時末至南詔初人,官至唐河東州刺史,其墓碑高281厘米,寬150厘米,底部最厚處達250厘米,該碑立于武則天圣歷元年(698)。碑首刻有兩條唐碑常見的長腳虬龍,碑座刻赑屃,碑額鑿一佛龕,內(nèi)刻兩佛并坐像,頭部均殘,佛衣也殘損不清,兩佛結(jié)禪定印,結(jié)跏趺坐于仰蓮壇基上,這也是一件紀年明確的南詔佛教遺跡。
陵墓前原有石雕狻猊一對,出土時毀壞一件。相傳狻猊為滇藏地區(qū)猛犬“獒”,其身大如騾,當?shù)厝擞闷涞钟鶑姳趧Υㄊ娚绞吣显t王像座前及《南詔圖傳》《張勝溫畫卷》中均有其形象。
(四)南詔圖傳
《南詔圖傳》現(xiàn)藏日本京都友鄰館,長卷由繪畫和文字兩部分組成,畫卷末款識為:“巍山掌內(nèi)書金券贊衛(wèi)理昌忍爽王奉宗等,謹按巍山起因、鐵柱、西洱河等記,并國史上所載圖書。圣教初入邦國之原,謹書圖樣,并載所聞具列如左,臣王奉宗等謹奉。中興二年三月十四日,信博士內(nèi)常士酋望忍爽臣張順、巍山主掌內(nèi)書金券贊衛(wèi)理昌忍爽王奉宗等謹?!?br/> 題記顯示該長卷繪畫依據(jù)“巍山起因”、“鐵柱”、“西洱河”、“國史”四部分繪制而成,主要表現(xiàn)了南詔初期細奴羅父子于巍山,受到梵僧觀音七度點化而信奉佛教的傳說,及大將軍張樂進求率各部落首領(lǐng)九人共祭鐵柱兩個主題。圖中出現(xiàn)觀音菩薩立像三身,均頭戴高寶冠,冠中飾化佛,寶繒垂肩,細腰跣足立于仰蓮壇基之上,左手于腹前下垂,右手上舉施說法印,上身裸,飾項圈、臂釧、手鐲,下身著緊身長裙,披帛飾于腰部,于身體兩側(cè)下垂。觀音菩薩繪于中興二年,即公元899年,已是南詔晚期。可以看出,最遲南詔在9、10世紀之交,即南詔末,菩薩造像風格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與9世紀中期菩薩風格相去甚遠。該像較沙登箐第1窟中下層龕中的觀音立像,風格已有了很大的變化,描繪時間與崇圣寺“雨銅觀音”的公元900年只差一年,且也是“細腰跣足”,兩身觀音造像風格應(yīng)相差不大。
長卷文字部分有舜化貞帛帝敕文:“大封民國圣教興行,其來有上,或從胡梵而立,或于蕃漢而來,奕代相傳,敬仰無異。因此兵馬強盛,王業(yè)克昌,萬姓無妖扎之災(zāi),五谷有豐盈之瑞。然而朕以童幼,未搏古今,雖典教而入邦,未知何圣為始誓欲加心供養(yǎng),圖像流形,今世后身,除災(zāi)致福。因問儒釋耆老之輩,通敕付慈爽,布告天下,咸使知聞。中興二年二月十八日?!?br/> 這段文字對認識南詔立國之前云南地區(qū)的佛教,有如下啟示:a.舜化貞皇帝所知南詔佛教的傳入者是梵僧觀音,這也是長卷圖繪部分以觀音點化開國君主細奴羅的原因;b.梵僧觀音并非云南佛的第一傳人,舜化貞肯定了在更早的時間,佛教已傳入云南地,即“其來有上”、“雖典教而入邦”,而以其博古之識欠缺為由,即“童幼未搏古今”,對早期佛教由誰傳入給予回避,即“未知何圣為始”;c.對梵僧觀音之前佛教的傳入,文章開頭給予了含糊的解答,即可能來自印度、漢地或吐蕃。
莆田市大莊嚴佛像工藝有限公司是專業(yè)的銅雕佛像,銅雕神像,生漆脫胎佛像,玻璃鋼佛像生產(chǎn)廠家,有需要訂制脫胎佛像,銅雕神像,銅雕佛像,玻璃鋼佛像的高僧大德請來電咨詢,本司銅佛像,生漆脫胎佛像,玻璃鋼佛像,銅雕神像,產(chǎn)品工藝精甚、質(zhì)優(yōu)價廉,歡迎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