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Product display
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
Cases
聯(lián)系我們
Contact Us
反彈琵琶伎樂天的來歷傳說
2025-04-22
笛子伎樂天的來歷及傳說
2025-04-21
藥師七佛的來歷起源
2025-04-18
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的來歷及 ...
2025-04-17
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的來歷 ...
2025-04-16
善名稱吉祥王如來是哪位佛?
2025-04-15
法海雷音如來?是哪位佛?
2025-04-13
陳靖姑練兵平叛的故事
2025-04-12
無憂最勝吉祥如來是哪位如來 ...
2025-04-11
祥印容名如來是哪位佛?
2025-04-10
發(fā)布時間:2019-08-23 09:46
麥積山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45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的一座奇峰。山雖不高,但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故而稱為麥積山。山峰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聞名遐邇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于此。遠遠望去,一峰突兀,山峰腰際天梯棧道迂回起伏,大小龕窟狀如蜂窩,時有大佛面容儼然,壁立千年,蔚為壯觀。另外,麥積山周圍風景絕佳,山巒密布層疊、翠柏蒼松林立、野花茂草繁盛。沿著棧道攀至山頂,沿途即可領(lǐng)略中國石窟造像藝術(shù)的豐富和精妙,又可飽覽這西北大地上恍若江南的秀美景色。極目遠望,可見四面全是郁郁蔥蔥的青山,千山萬壑、重重綠意、青松似海、云霧陣陣,遠景近物相互交融,這便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圖景。
麥積山石窟建自公元384年,歷經(jīng)十多個朝代的不斷開鑿和重修,終于頗具規(guī)模,成為我國著名的石窟之一,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shù)寶庫?,F(xiàn)存洞窟194個,其中有從4世紀至19世紀以來的歷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藝術(shù)中是非常罕見的。多數(shù)藝術(shù)品完好保存至今也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前面所提及的天梯棧道是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由于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險要,都開鑿于懸崖峭壁之上,故而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相互通達。古人曾稱贊這些工程道:“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雖自人力,疑是神功。”當?shù)厝罕娭羞€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后有麥積崖”的諺語,可見當時開鑿洞窟、修建棧道工程之艱巨宏大,也證明了麥積山的天梯棧道相較于其他石窟藝術(shù)確實是一大特色。
麥積山石窟藝術(shù)歷來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shù)而聞名中外。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么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里的雕像大者高達15米多,小的僅有20余厘米,體現(xiàn)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雕塑風格的特點,系統(tǒng)地反映了我國佛像藝術(shù)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這里的泥塑大致分為凸出墻面的高浮雕、完全離開墻面的圓雕、粘貼在墻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shù)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因極富生活情趣而被視為珍品。在總覽麥積山石窟的雕塑藝術(shù)珍品之后,我們還可知麥積山塑像有兩大特點,即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除早期作品外,自北魏時的塑像始,差不多所有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tài),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他們都成為人們美好愿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擺脫外來藝術(shù)的影響,體現(xiàn)出漢民族的特點。
在甘肅麥積山石窟102號窟正壁右側(cè),有一尊西魏時期的泥塑,表現(xiàn)的是佛祖的侍者阿難。阿難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意為“喜慶”,是釋迦牟尼最小的堂弟,亦是佛陀的親信侍者。他平易近人,卻面相莊嚴,生性聰明健康、手腳靈便、博聞強記,在釋迦牟尼55歲時被選為常侍弟子。從此阿難與釋迦形影相隨長達二十余年,基本參與了釋迦牟尼后半生所有的傳教活動,又因他善記憶,對于佛陀所說之法多能朗朗記誦,能毫無遺漏地承接佛陀的教法,故譽為“多聞第一”。相傳阿難平時因為忙于事務,侍奉釋迦的飲食起居,疏于修行,雖聽法甚多,但在佛陀生前沒有能夠開悟,未能證得阿羅漢果位。釋迦入滅時他悲而慟哭。弟子商量要舉行會誦,別人都認為他的修為不夠,以其未得羅漢果為由,拒絕他參加聚會。阿難大受打擊,奮發(fā)苦修,終于在聚會前一晚大悟,證得羅漢果。于經(jīng)典結(jié)集會中被選為誦出經(jīng)文者,對于佛教經(jīng)典的保存和傳播,功績極大。阿難還對比丘尼教團之成立,功勞甚大。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閣波提當初想要加入教團就是由阿難從中周旋融通,最終獲得佛陀的許可。佛陀傳法給摩訶迦葉,摩訶迦葉后又傳法與阿難,所以說阿難是付法藏的第二祖。阿難于佛陀入滅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間也示寂了。據(jù)說阿難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滿月,眼如青蓮花,其身光凈如明鏡,故雖已出家,卻屢遭婦女之誘惑,然阿難志操堅固,終得保全梵行。麥積山石窟的這尊阿難像,人物相貌非常秀氣,細眉長眼,鼻高直而且闊大,眼睛微微睜開,面部肌肉豐滿光滑,嘴角微翹,是個善良的中國少年形象,非常惹人喜愛。動人的面部泛出會心的微笑,神閑氣定,圓滿自足,儼然是一個得到佛祖真?zhèn)鞯男扌姓叩纳袂椤?/p>
麥積山的133窟中有一尊阿難像,頗為出彩。像高88厘米,塑于北魏時期。阿難塑作少年沙彌形象,內(nèi)著僧衹支,外衣肥大厚重,突出了沙彌身材的短小。腦袋被剃得光光的,額頭寬大,臉龐清秀,微有笑意。受南方文化的影響,此像著重表現(xiàn)了沙彌的內(nèi)在氣質(zhì),手法細膩。阿難被刻畫成一位稚氣尚存的清純少年,給人感覺似乎從未受到過世俗的沾染,散發(fā)著清純高潔的氣息,具有迷人的藝術(shù)魅力。
龍門石窟唐代奉先寺的石刻也有阿難像,為主尊盧舍那佛的左脅侍。阿難內(nèi)著僧祗支,袈裟開襟,雙手已殘,赤足立于塑蓮座上。頭部渾圓,眉清目秀,神態(tài)謙和莊重。此阿難像除具備清俊氣質(zhì)外,還給人以淳樸敦厚之感,頗有些與眾不同。從稍遠處看,全像頭大身小,似乎比例有點失調(diào)。這是因為奉先寺原有高大建筑,觀眾看到此鋪像都在室內(nèi),且距像很近。由于近大遠小的因素,工匠們將頭稍稍擴大,如果到像底下貼近仰視,會發(fā)現(xiàn)比例相當理想,這種作法充分考慮到了觀者的視覺習慣以及造像與建筑空間的關(guān)系,是雕塑技術(shù)成熟的體現(xiàn)。
此外在敦煌石窟中也常出現(xiàn)阿難的造型。位于敦煌莫高窟第427窟中心柱西龕的阿難,便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彩塑作品。敦煌莫高窟第427窟是隋代規(guī)模最大的洞窟,這時期的塑像在外形上的顯著特征是:人物造型頭大、體壯、腿短。這尊彩塑也大致秉承了這一風格。藝術(shù)家用細膩而靈動的手法,鮮明而富有層次性的色彩,將一個英俊少年栩栩如生地表現(xiàn)出來。他雙手合十,恭侍佛側(cè)i神情專注,矜持瀟灑:肌膚豐實,衣著簡樸,卓然不凡的形象在眾多彩塑中顯得尤為出色。
隋朝時期的敦煌第419窟的一組塑像中,阿難正處少年,頭部較大,其所占比例約為全身的五分之一。雙手托缽,足蹬高履,身穿百衲衣,外套袈裟,形象樸素,聰慧乖覺,俊雅不凡。其溫潤圓滑的臉龐、輕盈的姿態(tài)、含蓄的神情透出一派斯文瀟灑的風度。
開鑿于唐的敦煌第45窟也塑有阿難像,其高176厘米。阿難被塑造成青年僧人的形象,外穿的袈裟開敞,露出僧祗支的彩繪圖案。身體微向邊側(cè)靠,雙手交于腹前,姿態(tài)瀟灑,飄然欲動。面帶笑意,含而不露,有種未被塵世沾染的純潔、靈秀之氣,使人觀后有如沐春風般的感受。佛經(jīng)中描述阿難是“面如凈滿月,眼若青蓮花”,這尊泥塑像正是最好的體現(xiàn)。
在中國佛教寺院或石窟雕塑、壁畫中,阿難通常是被塑造為正在合掌禮佛的少年或青年僧人形象,靜靜地立于釋迦的身側(cè)。阿難這樣一個必不可少的題材,其實給歷代的工匠藝師們提供了一個塑造和表現(xiàn)人物的空間,試想,中國自古至今的佛教造像中,塑有多少青年阿難的形象,這其中又產(chǎn)生了多少神品和杰作并得以流傳后世。